GB/T 224 - 2019 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法
发表时间:2025-07-09
访问量:
来源:中翔检测 分享:
适用范围
该标准适用于各类钢铁材料脱碳层深度的测定,无论是碳素钢、合金钢,还是特殊用途的钢材,均可依据此标准进行检测。其涵盖了多种加工状态的钢材,包括热轧、冷轧、锻造等,广泛服务于机械制造、汽车工业、航空航天等众多依赖钢材质量的行业。
术语和定义
标准对涉及脱碳层测定的关键术语进行了清晰定义,如 “全脱碳层”,指的是钢表面因脱碳而完全失去碳的渗碳体组织的区域;“部分脱碳层”,则是碳含量介于基体与全脱碳层之间的区域。精准的术语界定为不同人员在执行标准时提供了统一的理解基础,避免因概念模糊造成的测定误差。

测定原理
1.金相法:通过对经过金相制备的试样进行观察,依据脱碳层与基体在金相组织上的差异来确定脱碳层深度。例如,在铁碳合金中,脱碳层通常呈现为铁素体组织,而基体可能是珠光体、贝氏体等组织,利用这种组织特征的区别,在金相显微镜下测量脱碳层的厚度。
2.硬度法:基于脱碳层与基体因碳含量不同而导致硬度存在差异的原理。一般来说,脱碳层由于碳含量降低,硬度会低于基体。通过在试样横截面上沿垂直于表面方向进行硬度测试,根据硬度值的变化来确定脱碳层深度。当硬度值出现明显变化,且趋近于基体硬度时,对应的位置即为脱碳层与基体的分界处。
3.化学分析法:通过对试样从表面到内部不同深度位置的碳含量进行化学分析,绘制碳含量分布曲线,根据碳含量的变化确定脱碳层深度。通常以碳含量降低到某一特定值(如基体碳含量的 95%)处作为脱碳层的界限。
试样制备
取样部位:根据钢材的形状、尺寸和加工工艺,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部位取样。对于棒材、管材等,通常在横截面取样;对于板材,可能在宽度方向的中部截取试样。确保所取试样能够真实反映钢材整体的脱碳情况。
试样加工:取样后,需对试样进行加工处理。首先,将试样切割成合适大小,便于后续操作。然后,通过打磨、抛光等工序,使试样表面达到金相观察或硬度测试所需的平整度和光洁度。对于金相法,试样表面粗糙度一般需达到 0.05μm 以下,以获得清晰的金相组织图像;对于硬度法,表面粗糙度也应满足硬度测试设备的要求,避免因表面不平整导致硬度测量误差。
测定方法
1.金相法测定步骤:将制备好的金相试样用合适的侵蚀剂进行侵蚀,使脱碳层与基体的组织差异更加明显。在金相显微镜下,以放大倍数 100 - 500 倍进行观察,测量从钢材表面到脱碳层与基体交界处的距离,即为脱碳层深度。对于全脱碳层和部分脱碳层,需分别测量并记录其深度。
2.硬度法测定步骤:在试样横截面上,从表面开始,沿垂直于表面方向每隔一定距离(如 0.1 - 0.5mm)进行硬度测试。根据硬度值的变化绘制硬度 - 距离曲线,确定硬度值开始稳定并接近基体硬度的位置,该位置到表面的距离即为脱碳层深度。
3.化学分析法测定步骤:采用逐层剥离或钻孔取样等方法,获取从钢材表面到内部不同深度位置的样品。对每个样品进行碳含量分析,常用的方法有燃烧法、气体容量法等。根据碳含量分析结果绘制碳含量 - 深度曲线,依据预先设定的脱碳层判定标准,确定脱碳层深度。
结果表示与报告
结果表示:脱碳层深度以毫米(mm)为单位表示,根据不同的测定方法和要求,分别记录全脱碳层深度、部分脱碳层深度以及总脱碳层深度。测量结果应按照标准规定的有效数字和修约规则进行记录和表示。
报告内容:测定报告应包含详细的信息,如钢材的牌号、规格、取样部位、测定方法、脱碳层深度测量结果等。同时,对于金相法,可能还需附上金相组织照片;对于硬度法,应提供硬度 - 距离曲线;对于化学分析法,需给出碳含量 - 深度曲线等相关数据,以便用户全面了解测定情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