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1-2460-7566

经验多多年行业检测经验,致力于解决客户疑难

Years of industry testing experience

立即咨询

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 5 部分:渗透检测 NB/T 47013.5-2015

NB/T 47013.5-2015 是我国承压设备领域渗透检测的核心技术标准,由国家能源局发布,替代原 JB/T 4730.5-2005 标准,自 2016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。该标准明确适用于承压设备(如锅炉、压力容器、压力管道等)的金属材料表面开口缺陷检测,包括原材料验收、制造过程质量控制、在用设备定期检验及缺陷修复后的验证,是保障承压设备运行安全的关键技术依据。

从检测原理来看,标准基于 “毛细作用” 核心机制:将含有荧光或着色染料的渗透剂施加于工件表面,渗透剂通过毛细作用渗入表面开口缺陷;待渗透完成后,去除工件表面多余渗透剂,涂抹吸附能力更强的显像剂,缺陷内的渗透剂在显像剂作用下被吸附至表面,形成清晰可见的缺陷显示(荧光显示需在紫外灯照射下观察,着色显示可直接目视),从而实现对表面裂纹、疏松、针孔等开口缺陷的定位、定性及大小评估。

在技术流程规范上,标准对渗透检测的全环节提出严格要求。预处理阶段需彻底清除工件表面的油污、锈蚀、氧化皮等杂质,确保渗透剂能充分接触缺陷,同时明确禁止使用可能堵塞缺陷开口的清理方法(如强酸强碱过度清洗);渗透操作需根据工件材质、缺陷类型及环境温度选择合适的渗透剂类型(分为荧光型、着色型,按去除方式又可分为水洗型、后乳化型、溶剂去除型),并严格控制渗透温度(通常为 15-50℃,特殊情况需采取温度补偿措施)和渗透时间(一般不少于 10 分钟,具体需结合渗透剂性能和工件状态确定);去除多余渗透剂时,需避免过度清洗导致缺陷内渗透剂流失,水洗型渗透剂可采用低压水冲洗,溶剂去除型则需用蘸有专用溶剂的抹布轻轻擦拭;显像阶段需保证显像剂均匀覆盖工件表面,形成厚度适宜的显像层(通常为 50-100μm),并控制显像时间(一般为 5-30 分钟,直至缺陷显示清晰稳定)。

标准还对检测人员资质、设备器材要求及质量评定作出明确规定。检测人员需通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证书,具备识别缺陷显示的能力;渗透剂、显像剂等检测材料需符合标准技术要求,且在使用前需进行性能验证;检测设备(如紫外灯、照度计等)需定期校准,确保检测精度。在质量评定方面,标准根据承压设备的使用工况、安全等级等因素,明确了不同类型缺陷的合格判定标准,对于超过允许范围的缺陷,需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(如返修、报废等)。

作为承压设备表面缺陷检测的重要技术标准,NB/T 47013.5-2015 的实施,有效规范了渗透检测操作流程,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,为承压设备的设计、制造、安装及使用维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,对预防承压设备因表面缺陷引发的泄漏、爆炸等安全事故具有重要意义。


热门动态

百科科普

免费获取检测报价

一站式检测服务,让您无忧

服务咨询热线电话:181-2460-7566

立即咨询